微信公众号
分享
[字体: ]
分享到:
分享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分析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魏琪嘉 ??时间:2017-08-21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重化工业,热点在于提升行业内部的要素效率,因地制宜做好主导产业选择,难点在于摆脱“低端锁定”,改进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落脚点在于促进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制造业面临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技术水平整体落后、竞争力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先进产能发展壮大,提升先进产能的市场占有比重;同时要素成本的上升及环境压力的陡现,制造业的高污染、高消耗的规模扩张型的落后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型的先进模式转变。

随着红利效应的减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日益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制约,传统优势产业的简单规模扩张遇到了瓶颈,形成了效率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向综合效益提升型转变,加强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嫁接,提高智力资本对产业增长的贡献,注重内涵式增长,向管理要效益,向多元融合发展要效益,从而从总体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

技术上的落后也导致中国制造业缺乏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企业,难以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中和发达国家在同一水平线竞争,成为国际技术标准的被动接受者。整体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创造,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实现核心技术创新的突破,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市场需求,走出加工制造环节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创造新商业模式等领域拓展。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制造业已经历了改革开放初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和加入WTO之后的重化工工业化两个发展阶段,过去制造业增长模式对出口的依赖较大,特别是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大量的加工贸易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大进大出的产品贸易过程中留在中国的价值很低,而国内为此投入的资源、能源、环境要素大幅上升,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不足。同时这种停留在低端生产环节的制造业模式,还造成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欠缺,难以培养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和国际级企业。面对未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产业发展形势,中国制造业必须从仍旧表现出较强狭义外向型特点的模式向全面开放型模式转变,开拓新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