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批复》。规划期限到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规划》提出了“一中心、四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实际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两个抓手——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任务交给中部崛起,中部地区必将以此为契机,实现由“中部塌陷”向“中部隆起”的转变,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东西部发展压力的问题,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并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为此,中部地区除利用好中央给予的一系列政策外,还需各省之间加强改革与创新,强化区域合作与沟通,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实现中部的整体崛起。
一、新规划定位提升中部崛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位势
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部地区曾处于全国经济的中心地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得益于改革开发的先行先试,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领头羊,东北地区作为传统重工业发展基地也发展迅速,西部地区自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经济增速不断攀升,只有中部地区遭遇冷落,在发展速度上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东部,中部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中部塌陷”的提法应运而生。“中部塌陷”影响的不仅仅是中部经济,也危及中国经济大战略格局,中央及时果断提出推动“中部崛起”。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7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块第2位。中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将指引新的中部崛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进一步明确今后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加大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推动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更好地发挥对全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尤其是规划中对于中部地区未来十年的五大定位,即“一中心、四区”。这一新的定位显然是在原来“三基地、一枢纽”基础上的升级。全国重要制造业中心显然比过去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涵盖更广,战略定位更高。这将是未来十年引领中部崛起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力量。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基本定位中部地区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位置,这也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抓手之一。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显然是在曾经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基础上的升级和扩围,这要求未来中部地区在未来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定位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中部崛起必须是绿色崛起,而不是传统的牺牲自然环境和浪费资源的崛起。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这一定位实际是在中部崛起第一阶段中部成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后的提升,经过第一阶段的交通建设,中部地区已经具备全方位开放的硬件条件,第二阶段需要加强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和制度等软环境建设,最终提升中部崛起的档次。
二、中部崛起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理由
未来十年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阶段。中部崛起的新定位已经包含所有中国未来十年支撑经济发展的重点,中部崛起必然成为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任依赖中部崛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增速放缓,一方面由于基数不断扩大具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内外因导致的不合理性。而我们又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以保证就业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产业的转移,因此,将长期处于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的阶段。西部地区除去重庆、成都、陕西的渭河平原等地区,大多数地区的重点将放在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保护方面。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国企改革步伐会更加艰巨,上述地区的经济增长总体上都将有所放慢,只有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将大有作为,保持全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任,主要就寄托在中部崛起上了。2016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的GDP平均增速为7.9%,虽然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而且,在中部崛起中政府也会大有作为,因为,东部发展当前主要依赖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主要依靠市场和企业去完成,政府提供良好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中部崛起更多靠模式和制度创新,政府所起到作用更加重要。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中部崛起。中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联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优势,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中国区域经济也才能够协调健康发展。在东部地区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本优势,显然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也是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跳板,这样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而中国区域经济最终的协调发展实现程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三)东西部地区人口和环境压力的纾解亟待中部崛起。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但带来严重的环境的问题,也带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重点城市的房价也不断攀升,加大城市竞争压力。而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正是由于西部地区人口相对压力已大于中东部地区,所以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灾害要比中东部地区严重得多。因此,中部崛起将有利于吸引东西部人口的流入,纾解东西部地区人口和环境的压力。
三、未来十年中部崛起的抓手
中部崛起未来十年的新规划对于中部地区“一中心、四区”的定位既为中部地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思路,实际也成为未来十年中部崛起的抓手。未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抓手就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而中部地区又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概括来说,未来十年中部崛起主要有四大抓手。
一是新型工业化。中部地区的崛起一定程度是中部地区工业化完成的阶段,中部崛起必须加快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优势、以及有利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扩大制造业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部地区能否崛起、顺利承接来自东部地区产业迁移,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在未来能否加速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能否实现制造业大国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大量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中部地区必须顺应经济梯度转移趋势,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业转移新模式,引导和支持东南沿海地区符合环保等要求的产业、国内外知名企业生产基地等向中部地区有序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制造业。
二是新型城镇化。2015年,中部六省城镇化率为51.2%,低于全国约5个百分点,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相对密集,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城镇化发展基础良好且潜力巨大。特别是中部地区是我国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是落实全国3个1亿人城镇化战略中就地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区域。通过新型城镇化结合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中部农业、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纾解大城市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又实现基础设施投资收益的较大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科技、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因为,城市群有利于人口产业的集聚发展,能够节约耕地,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解决其他城市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使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中部城市群建设既可以吸引东部城市务工农民返乡和西部贫地区人口东移,通过提高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域经济承接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对中部广大三、四线房地产去库存也有积极意义。
三是生态建设。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尤为重要,国家正在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发展新路径。自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指导思想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中部地区惟有采取高生态质量的发展战略,才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中部地区自身具有优质的生态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并使之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既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平衡发展和优质发展,也提升人民幸福感。中部地区应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特别是在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塑造中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四是自贸区建设。如果说长江经济带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地带,那么自贸区就是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要将中部地区建设成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就需加大自贸区建设,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支持建设综合保税区等,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按照自贸区的原则,协定双方将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有了自贸区就为中部地区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政策条件。完善“一站式”通关服务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尤其是中部地区通过自贸区的试验,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在内陆地区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让整个中部地区发展迈向新阶段。
四、针对中部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议
国家对于中部崛起未来十年给予高度定位,也必然会给予中部崛起更多政策和战略上的支持,各地方政府更应以此为契机,以五个定位为目标,积极外引内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为经济服务的水平。针对未来中部崛起的机遇,中部六省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深化改革与加强合作。
(一)实施中部崛起的人才战略。中部地区要崛起,人才是关键。为此要深化改革,构建良性人才发展的生态大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导,政府、社会、个人和外资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场化人才投资环境。制定短期与中长期人才投资规划和人才建设规划。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体制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坚决革除一切束缚人才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与一切妨碍人才创造活力的做法和规定,推动各类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部崛起相配套的人才管理新体制。营造完善配套的人才政策环境。激发活力,探索集约高效的人才汇聚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中部地区可以统一规划,建立各类人才的分类、分级、分层管理制度,改善宏观调控,建立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扩大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与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按照中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依靠宏观调控与市场手段优化人才结构。加强6省在人才资源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施区域人才一体化战略,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增强中部整体人才竞争力。同时,做好各层次和各专业人才从东部地区的回流或者留守外地高级人才为家乡服务的工作。
(二)实施省区联动发展战略。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行政区经济”从根本上导致了地区利益冲突,使中部各省只注重自身的局部利益,互相隔离,孤立发展,形成强大的行政性壁垒。由此,中部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普遍,产业之间互补性不强,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在各省之间,甚至各省内部也存在,导致区域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生产要素难于在区际之间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自然资源、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不畅。虽然在过去十年中部地区都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步伐仍然有限,中部崛起未来十年仍然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加强省区联动机制建设,各省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和特色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联动。充分考虑到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发展,而不是互相竞争,即使出现产品竞争也要体现差异化特征。当前中部地区虽然已经有中部论坛和中部博览会等联动方式,但是可以加强中部地区联动的机制建设,加强中部地区省际发展联动机制的顶层设计。
(三)加强改革与创新。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渐提升。如果说前十年中部崛起更多依赖要素投入的崛起,那么下一个十年中部崛起必须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在新形势下,中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高地。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创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培育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尤其是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中部地区除了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之外,还必须因地制宜加强自身的改革。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各省必须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各类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解决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待遇问题。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的方法和路径,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城镇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释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发挥其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积极作用。